Viên Du
Feb 24, 2021

《Scrum敏捷實戰手冊》閱讀筆記──初學者想了解Scrum的入門好書

趁著春節連假花了一周時間看完,這本書可以說是《SCRUM:用一半的時間做兩倍的事》的續集。書中很詳細的介紹了在團隊中如何實行Scrum,內容並不艱深,舉了很多運用在企業中的例子,對於想理解Scrum是甚麼的人會很有幫助。

加速決策

  • 韓福瑞定律 (Humphrey’s law):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,等到看到自己不要的東西,才會知道自己要什麼。人們無法抵抗這個法則,但你可以利用它,得加快回應的速度,迅速調整腳步。
  • 謊言與「瀑布」:為了降低風險並提升成功的機會,可以說是傳統專案管理或者使用瀑布法的目的,但實際演練的過人就會知道,這種方法根本沒用,事前規劃再仔細,也必定有難以避免的事發生。

關於這點我很有共鳴,過去我就是瀑布法愛好者,過去再做規劃時很愛畫甘特圖,但在接近中期有做過幾次調整後,就沒再按照上面的時程走了…

  • Scrum的「3–5–3」:Scum只有三種角色:產品負責人、 Scrum大師和團隊成員; Scrum有五項活動:衝刺規劃、 衝刺、每日Scrum、衝刺檢視和衝刺回顧;還有三大要件:產品待辦事項清單、衝刺清單以及團隊每段衝刺增加的產品成果。
  • 做決策時頂多一小時,授權給最適當、最了解狀況及資訊的決策者來做決定,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在管理階層的主管手上,而是分布在組織的節點,實際接觸客戶的人手上。
  • 規則愈少愈好,面於僵化的規則,容不下任何改變。

通常越大的企業基於管理難度高,會有越多規則;越小的企業則越靈活,如何從中取得平衡還得繼續探討。

  • 三種浪費 :Muda 是「沒有成果」、工作未完成;Mura 指 「不一致、不平衡」、 Muri 是「不合理」。這些是妨礙工作完成的障礙,如過度生產、等待、運輪和過度期望等問題。
  • 每次衝刺回顧,團隊都要提出改進建議,日語叫做kazen(改善)。

Scrum模式

  • 「特定團隊」 和「昨日天氣」是為成功衝利而做的團隊 設定,如果做不到,那麼實施Scrum時就會因難許多。
  • 「群集效應」、「干擾緩衝區」、「緊急程序」和「優良内務管理」是 借助團隊解決衝刺期常常週到的問題。 「在Scrum裡做 Scrum」和「幸福指標」是持續改進的間鍵,讓團隊進入高效生產的狀態,這也正是Scrum 設計的目標:一半時間做兩倍的事,愈早完成工作的團隊會變愈來愈快」。

如何成功完成工作

  • 實施Scrum須從高階領導者開始做出改變,全力投入,否則團隊可能馬上崩潰。
  • 看數據,而不是個人意見,以經驗為依據的系統則是要不斷的檢查和調整:探測、回應評估、再探測、回應評估。
  • 別把競爭力外包,要培養、發掘人才,讓他們成為你創造的部分,採用外包人員或找代工,組織將難以内化吸收知識。

我認為並非所有事物都別外包,如果不涉及公司核心業務也非不可取代的工作內容,則可以盡量外包,如此一來能為公司省下不少成本。

  • 運用Scrum擴大Scrum:Scrum團隊會自行組織、 分配工作一樣,幾個團隊一起相成的網絡也能做同樣的事情,要是個別站點出問題,而整個系統會隨著環境改變進行自我修復、成長、回應與變化。
  • Scrum@Scale能創造穩定介面,就像希望產品組合之間可以保留彈性一樣,組織站點之間也是如此有彈性,在反覆進行檢討的過程中,「正確」的組織就會出現。
  • 豐田式生產管理創建者大野耐一曾說:「沒發現問題其實是最糟糕的問題」,我們四周都是問題,要是不先知道自己的問題,就不可能解決。

但很多組織似乎不鼓勵員工發現問題,甚至是「解決提出問題的人」,所以不承認問題存在,假裝自己不知道,似乎成為某些隱藏的職場生存守則。

  • 多工任務不好,一次做兩、三件事其實只會降低生產力。

我蠻常一次做很多事情,真的容易因為分心導致生產力低落,得嘗試著提升專注力才行。